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基礎性制度。近年來各地相繼曝出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在環評文件編制及企業自行監測過程中數據造假的行為。
比如
在環評文件編制過程中編造數據、假冒他人簽名;
在環境監測過程中更換監測樣品、干擾采樣探頭、編造假報告假臺賬、篡改儀器參數;
用黑客程序侵入到公共計算機系統修改監測數據,性質極其惡劣。
造假的趨勢還在向專業化、鏈條化方向發展。
這些違法行為破壞了公平的市場秩序,極大地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老百姓的環境權益。對這些行為絕不能容忍,必須堅決打擊,而且要鏟除其滋生的土壤。
“十四五”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一起,連續四年針對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造假的問題開展專項整治。采用“四不兩直”檢查,監督幫扶、大數據監管乃至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有效手段來打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造假行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總體有幾個方面:
查處一批典型案件形成有效震懾
這三年查處了2260家有違法行為的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
向有關部門移送了193起案件進行刑事立案,還公開曝光了457個典型案例;
查處了企業在環境自行監測方面的造假案件4255件,向有關部門移送了930起涉嫌違法犯罪的案件。
這些案件當中包括去年在社會上影響比較大的山東錦華公司的環評造假案、江西展航公司的環評造假案、廣東廣禾公司的機動車檢測造假案等,這些案件都已經宣判,并且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起到了震懾和警示作用。
推動行刑銜接提升監管執法效能
生態環境部和最高檢、公安部一起構建行刑銜接、一體化推進的聯動執法機制,形成共同會商、共同掛牌督辦、共同公布典型案件以及共同部署相關工作的“組合拳”,有效地提升監管執法效能。
山東錦華公司造假案,環評公司利用掛靠、偽造他人簽名的方式充當虛假環評文件的制造者,近些年偽造虛假的環境影響報告書48份、環境影響報告表879份,數目巨大、性質惡劣。
目前,這個案件4名涉案人已經受到了刑事處罰,可以說這是環評制度建立起來因造假入刑的第一案。
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
最高檢和最高法修訂出臺了“兩高”司法解釋,明確在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以及碳排放檢驗檢測過程中,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
最近,國務院出臺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對碳排放數據造假行為予以嚴懲,既罰機構也罰責任人,對于情節嚴重的還要取消其執業資格。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和有關部門一起,持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保持打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造假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進一步加強大數據加人工智能的“穿透式”監管,用科技的力量來筑牢防范造假的防線。歡迎新聞媒體發揮好輿論監督優勢,共同推動第三方環保服務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來源:生態環境部門
Powered by MetInfo www.mitu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