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公開資料,我國的排污權交易探索始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2007年起,國家先后組織湖南、湖北等11省市開展首批試點工作;2014年8月,《關于進一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發布;2015年7月,財政部、發改委、環保部聯合印發《排污權出讓收入管理暫行辦法》。
從首次明確試點至今,我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的推行已進入第十個年頭。試點地區目前交易情況如何?推廣是否順利?有無真正發揮成效?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的初衷,在于使用市場杠桿調節環境資源的合理使用,倒逼排污單位樹立環境意識,主動治污減排。按照要求,試點省市需在2017年基本建立這一制度,并完成試點工作。
近日,記者在對試點省市的調查梳理中了解到,盡管“試水”十年之久,各地的交易情況卻參差不齊。除重慶、山西等少數地區外,天津、河北等約2/3試點省市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市場明顯冷熱不均。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部分企業不愿買賬,推行工作面臨困境。
倒逼企業主動治污減排
5月初,重慶市環保局公布了一組統計數據:2015年1月至今,全市共有6946家企業參與排污權交易,累計交易17047次,交易額超過3.9億元。
作為全國第8個獲批的試點城市,重慶于2009年正式啟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并于次年12月30日完成首筆交易。此后在推行中,不僅曾獲環保部的點名認可,交易總量也長期位居11個試點省市前列。
“我們已在工業領域實現區域、行業、規模和指標全覆蓋,基本完成排污權由無償獲得向有償取得的轉變。隨著環境容量資源‘有限、有價、有償’理念的深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排放企業、產能過剩行業的過度引入。”重慶市環保局負責人表示。
在國家級排污權試點市山東省青島市,排污權交易的探索始于下屬縣級市膠州,并建成環保物聯網總量控制排污權交易云計算平臺,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實現環境管理聯動機制創新,填補了全省排污權交易的空白。
減排效果好的企業還能“賺錢”。一位經營者算了筆賬:3月份,企業剩余二氧化硫指標88千克、化學需氧量990千克、氨氮134千克,按照標準,掛網銷售至少賣出5575.8元。據此估算,全年約可獲利6.7萬元。
據悉,市場化的產權交易已成為節能減排的主流方式之一。在倒逼企業的同時,還可能帶來收益,企業治污減排的積極性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多因素導致市場冷熱不均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重慶、膠州的火熱場面其實并不普遍。
2015年底,環保部曾對11個試點省市展開過摸底。據調查結果,試點工作雖取得了一定進展,卻存在初始排污權分配和出讓定價方法差異大、交易在部分省份不活躍、部分企業積極性不足等多個問題。
記者查閱發現,內蒙古、浙江等約2/3的試點地區都曾出現不同程度的交易記錄“斷層”,有地區甚至連續數月未更新出讓信息,意味著交易量為零。
上述情形,也發生在上海、北京等自主嘗試推廣的地區。例如,北京環境交易所自2008年5月掛牌至今,尚未在北京地區真正實施過交易。該所排污權交易中心的工作目前主要停留在研究階段,實踐也僅限于在哈爾濱市組織的二氧化硫交易。
“局面尷尬!”北京一位從事排污權交易工作的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由于北京的高排污園區基本搬遷或關停,排污權交易空間確實要小于其他工業大省。但更重要的,是因為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交易制度,導致北京開展排污權交易“先天不足”,后續工作無據可循,必然也很難取得進展。
一位參與過重慶、浙江等地調研的環保部專家則表示:“國家層面雖已出臺相關指導文件,但并未制定明確具體的法規制度。已發布交易制度的地區也只是‘各自為政’,污染物指標、指導價格、交易范圍等均為自行圈定,缺乏國家層面的統一監管。”
他告訴記者,現行排污權交易通常分為一級、二級市場,前者在政府和企業間進行,如排污權初始分配、政府回購等,后者才是企業間的配額買賣。但部分地區交易多由政府主導,通過“拉郎配”促成。“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政府干預交易,都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行為。部分地區行政色彩過濃,從而遏制了二級市場的活力。”
讓企業真正成為交易主體
“十三五”環保規劃中,提出“建立健全跨區域排污權交易市場”。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也曾表示,要在新的排污許可制實施過程中,探索更大區域和范圍的排污權交易實踐。該如何破局?
北京環境交易所排污權交易中心主任岳鵬對此認為,交易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目的在于讓排污權反映環境資源的經濟價值,引導企業自主選擇、治污減排。但同時,也不能過度炒作偏離排污權的基本價值,給企業造成負擔,挫傷其交易積極性。
在上述環保部專家看來,只有讓企業真正成為交易主體,二級市場才能活躍起來,發揮控制污染和降低社會總減排成本的作用。“排污權交易并非天然形成的市場,而由人為創建。這就離不開從國家到各省市的制度保障、統一監管,政府作用因此不可少。同時,既然作為市場化行為,真正的主體應該是交易企業雙方,還需明確政府的職責和邊界,把握好參與的‘度’。”
對此,重慶市環保局負責人向記者舉例稱,當地引入了基準價交易、競價交易、掛牌交易、大宗交易等多種模式,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妥善處理政府和企業、一級和二級市場之間的關系。市環保局負責監督管理、區縣環保局齊抓共管,交易全權由重慶資源與環境交易所組織實施,企業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參與。
“要營造成熟統一、冷熱均勻的市場,就得結束當前碎片化的格局,結束只試點沒升級的局面,在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引入統一標準、統一規范。同時,培育開放市場,鼓勵同類產業間的競爭性交易,實現發展與治污雙贏。”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和靜鈞說。
來源: 北極星節能環保網
Powered by MetInfo www.mituo.cn